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7篇
  免费   411篇
  国内免费   258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306篇
  2015年   393篇
  2014年   550篇
  2013年   367篇
  2012年   280篇
  2011年   309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98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229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目的:评价口服孟鲁司特和糠酸莫米松鼻喷剂联合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近期疗效,以优化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2年4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并确诊为变应性鼻炎的患儿48例,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MM组,24例)和糠酸莫米松组(MS组,24例)。MM组患者给予糠酸莫米松喷鼻(早晨喷鼻1次,每次2喷),孟鲁司特片口服(5mg/次,1次/天,睡前30分口服);MS组患者给予糠酸莫米松喷鼻(早晨喷鼻2次,每次2喷)。两组的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鼻塞、鼻痒、流清涕、喷嚏等临床症状及鼻内镜的检查结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症状评分的改善高于1月末(P0.05);治疗3个月后,MM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MS组(P0.05)。结论:糠酸莫米松与孟鲁司特联合治疗儿童常年性变异性鼻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糠酸莫米松治疗,且不良反应少。对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儿的治疗应以序贯性和个体化治疗为原则,最大程度发挥糠酸莫米松与孟鲁司特间的相互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92.
脉搏灌注指数变异(plethysmographic variability index,PVI)是动态的容量监测指标,作为新一代脉搏氧饱和度仪的测量参数,通过脉搏波形分析技术可以进行连续瞬时监测。PVI可准确地指导液体复苏,维持最佳前负荷,防止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导致的低灌注和血容量过多导致的组织水肿,有利于更好的平衡液体管理,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实时监测手段。与传统静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相比,PVI能准确无创的预测容量治疗反应,因而在优化心输出量和便捷临床应用方面更有优势。然而,PVI受多种因素影响且不能用于自主呼吸和心律失常的患者,因此临床应用时应该综合考虑其影响因素,结合其他方法指导容量治疗。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新辅助化疗配合手术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2011年4月收治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107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新辅助化疗组和对照组。新辅助化疗组采取术前辅助化疗,而对照组术前不接受化疗。观察新辅助化疗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术后随访三年,记录两组患者的肿瘤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结果:新辅助化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9.66%,毒副反应的发生率为33.89%;新辅助化疗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为5.08%,远处转移率为6.78%;对照组患者局部复发率为12.50%,远处转移率为18.75%。新辅助化疗组患者的肿瘤复发转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中,术前对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具有明显的效果,患者近期疗效良好,毒副反应可耐受,且手术后的复发转移率相对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4.
为了解长期喂养接触华恢1号稻谷是否会导致慢性毒性作用,尤其是进行性或不可逆的毒性作用以及致癌作用,本研究以SD大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为期106周的慢性毒性试验.与普通稻谷对照组和基础饲料对照组比较,喂饲华恢1号稻谷106周的低、中、高剂量组SD大鼠,在一般临床症状、体重和食物利用率、血液学和血液生物化学指标、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大体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各项观察指标上,均未见统计学意义和毒理学意义的差异.各组间,老年大鼠的肿瘤发生率为8.3%~10%,没有剂量反应关系,其发生部位主要在皮下,符合美国NIH Rodent 1980 catalogur SD大鼠乳腺肿瘤自然发病的正常范围.故认为华恢1号稻谷对SD大鼠没有明显的慢性毒性和致癌性.  相似文献   
995.
2010年9月至2013年4月通过设置人工土壤种子库,研究了野生樱桃李土壤种子库的动态及啮齿动物和凋落物覆盖对种子库中种子命运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有取食动物扰动下,48.3%的种子萌发输出为幼苗,50%的种子被动物搬运或当场取食,4%的种子腐烂.在排除了取食动物干扰的条件下,樱桃李种子形成了短期持久的土壤种子库,3年后依然有部分种子萌发并输出为幼苗.凋落物覆盖和对照处理中,被搬运和当场取食种子的比例均显著低于清除凋落物的裸地.地表凋落物存留能减少动物搬运、取食,但不足以导致新生幼苗的大量出现,而啮齿类动物的搬运或取食是影响野生樱桃李种子命运和种子库动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6.
树木的树干液流是反映树木生理活动动态、估算单株耗水量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热扩散技术,对民勤绿洲二白杨3株(30年生)大树树干边材各4个深度(2、3、5、8 cm)的液流速率(J)进行连续两个生长季(2011、2012)的监测.结果表明: 二白杨边材液流速率最高的位点约在形成层下3 cm深处(J3),其次依次为2、5和8 cm处(J2、J5和J8),在大气蒸发潜力(ET0)最强的6月,典型晴天日的J3可达28.53 g·cm-2·h-1,分别是J2、J5和J8的1.42、2.74和4.4倍,径向差异明显.在日变化过程中,边材不同深处间液流速率峰值出现的时刻相差在20 min以内,但与太阳总辐射(Rs)、大气水汽压亏缺(VPD)峰值出现的时刻相差较大,在生长旺季(6—8月)的典型晴天,J的峰值滞后Rs峰值的时长(时滞)可达55~88 min,越靠近边材内侧,时滞越长.J峰值提前于VPD峰值的时长达60~96 min,越靠近边材内侧,时滞越短.液流速率的季节变化与ET0的变化基本一致,随着树木生理活动的逐渐加强,液流传输的主要层次会向边材内部延伸.驱动不同深处液流变化的首要气象因子均为Rs,第二大因子因不同深度有所变化,越靠近内侧,代表水汽状况的因子(VPD)的重要性上升,甚至接近于Rs.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本研究旨在选择适合的大鼠,对比2月龄大鼠与4月龄大鼠CPR后神经功能评分及亚组评分,摸索利用不同月龄的大鼠CPR的可行性。方法通过严格监测SD大鼠制备模型过程中的心电、血压生理指标、测定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以及神经功能亚组评分、对比制备4月龄和2月龄大鼠心肺复苏模型的稳定性。结果电刺激致室颤,4月龄组大鼠的成模率为87.5%,远高于2月龄组大鼠,而死亡率无差异;在电刺激诱发CA过程中造成的血压变化,4月龄组大鼠明显低于2月龄组大鼠,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P <0.01);4月龄组大鼠与2月龄组大鼠CPR后各时间点的神经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而4月龄组大鼠与2月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亚组评分在不同时间点,存在显著差异(P <0.05),4月龄大鼠与2月龄大鼠对比,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程度加重。结论4月龄大鼠更适合制备心肺复苏模型,该月龄组的大鼠制备模型成模率高,脑损伤程度重,更适合于用于心肺复苏的基础研究及治疗评价。  相似文献   
998.
采用液体培养法研究了0(CK)、200、400、600和800 mg·L-1Pb胁迫条件下路易斯安那鸢尾(Louisiana Iris)品种‘Professor Neil’幼苗生长,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和根系的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Pb质量浓度的提高,幼苗的株高、根长、叶片和根系干质量以及耐性指数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总体上显著低于对照(P〈0.05),但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幼苗叶片的叶绿素a和b含量均随Pb质量浓度提高而缓慢下降,但仅在800 mg·L-1Pb胁迫条件下叶绿素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其余处理组的叶绿素a和b含量及叶绿素a/b比值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叶片和根系的MDA和Pro含量及POD活性均随Pb质量浓度提高逐渐增加,根系的SOD活性则随Pb质量浓度提高逐渐降低;而叶片的SOD活性以及叶片和根系的CAT活性和O-·2产生速率均在200~600 mg·L-1Pb胁迫条件下随Pb质量浓度提高逐渐增加,但在800 mg·L-1Pb胁迫下均不同程度降低,表明路易斯安那鸢尾可通过体内抗氧化酶和相关物质的诱导及合成缓解低浓度Pb胁迫对其造成的毒害作用,而高浓度Pb胁迫对路易斯安那鸢尾的伤害较重。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路易斯安那鸢尾具有一定的耐Pb特性和修复Pb污染水体的潜能。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小儿早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发光测量法,检测78例早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血清及脑脊液降钙素原水平,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并和脑脊液白细胞数、血白细胞数、血清C反应蛋白相对比;PCT阳性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再测定血清PCT。结果33例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浓度为(18.46±9.18)ng/mL,45例急性病毒性脑炎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轻度升高(0.58±0.31)ng/mL,P〈0.01,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菌性脑膜炎组患儿血清PCT在经过抗生素治疗后较入院时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细菌组急性期脑脊液PCT与血清PCT存在正相直线相关性。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小儿早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从石油受污环境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高产鼠李糖脂(rhamnolipid,RL)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B3。在游离细胞合成鼠李糖脂的基础上,应用包埋与交联相结合的复合固定化方法制备出性能优良的固定化细胞。以二次回归方程预测模型为基础,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B3固定化细胞合成RL的最优条件为:接种量15%,初始pH 7.0,合成温度38℃,120r·min-1振荡培养100h,RL的产量达到4 843.25mg·L-1,比游离细胞提高56.42%。制备的固定化细胞连续使用3个发酵周期,RL的产量均保持在4 517.75mg·L-1以上,说明B3固定化细胞具有用于连续发酵合成RL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